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推輪椅環島

蘋果的新聞,講到有對夫妻,老婆患了小腦痲痺症,不良於行已久。有次老婆對老公說:我想到處去看看。老公於是決定開始推著老婆環島,從今年的六月開始,已經走了半個台灣了。
  "她的病愈來愈重,我再不出發,她可能看不到了。"她的丈夫這麼說。

這讓我想到,這個禮拜上媒體社會學的時候,老師提到他認識的某位權威癌症專家,私下聊天的時候跟他講:"如果我得了癌症,我絕對不會用我現在的方法治療自己。我覺得活著的品質,比活著的長度來的重要太多了。

這又讓我想到等待。我們常常陷在迴圈裡走不出來,而且"當你越想走出這城,你越是走不出來。"那我們該怎麼辦?

當然不斷去衝撞是很多人常做的方式,我自己也是這樣。有時候可以衝撞出來,但有時候就是沒辦法,衝撞未果的情況大概都是放棄,繼續待在迴圈裏面。然後呢?等待嗎?等待什麼嗎?

等待也有許多方法,有許多人是憤恨不平的等待,可是如果是憤恨不平的等待,那表示你還有許多積蓄的能量,那何必等待呢?該去嘗試,可以嘗試的多的是,為什麼要等待?沒錯等待也是一種行動,也是一種方式,不過我不認為憤恨不平的等待可以帶來什麼。

除了憤恨不平的等待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就是"不害怕的等待"。當你不再害怕自己陷在迴圈當中,那自然就能安安心心的過下去,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那也不能算是等待了。如果我們不再害怕那個迴圈,那等待就不再是等待。"人生不過是在痛苦與無聊間擺盪"或許是我們會經歷到的最牢不可破的等待,我們整個人生或許都已經被Simmel說穿了,不斷在追尋著價值又丟失著價值。所以其實培養出"不害怕等待"是讓我們能夠平靜活下去的一種必要能力之一。

在我剛開始接觸社會學的時候,當我還懵懂無知,以為社會學是"一種可以解決社會問題的學問"的時候。有位讀書會的同學說:社會學從來不能解決什麼問題。當時她的言論被我認為是反動的。她現在在跟葉啟政做研究。後來我再次跟她討論到這個問題,她說:社會學最終還是走到孤獨與修養。其實這是葉啟政的理論之一。但又何嘗不是一種人生態度呢?

我們終究無法逃離死亡,就像我們逃離不了許多迴圈一樣。所以如何看待迴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態度。如果信神的話,大概就是相信we do the best,God do the rest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