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的願望也是希望不要寫太長.....(通常會希望就是因為經常作不到=.=)
你好嗎?貢寮
首先,<你好嗎?貢寮>是一部紀錄片。在2004年出版。
我第一次知道此片是紀錄片還沒出版的時候。當時我借住我姐好友也是我朋友的家,她在林義雄創辦的慈林基金會工作。當天我們聊天聊到半夜,而她說起在某活動看到的<你好嗎?貢寮>時,原本輕鬆的表情突然凝重起來。我現在已經忘了她當時對這部片的描述,只記得,她的表情從凝重再轉為扭曲,而後竟激烈地哭起來。深夜一點,仲夏的夜風靜靜吹開她公寓窗台上輕掩的窗簾,我在椅子上看著她跪坐在床上泣不成聲。
當時我不明白她的哭泣,但我一直記得她哭泣的模樣,與那部紀錄片的名字--<你好嗎?貢寮>。
本片開始
導演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由寫給阿源的信開始。阿源是一位外地來的青年,當1991年反核四的抗爭在貢寮演至最劇烈的10月3日(當地人稱1003事件)時,他正好在在貢寮幫忙鄉民的抗爭。在一團混亂的抗爭活動當中,負責開車的阿源因意外導致車子翻覆,壓死了一位保警。但這意外在當時卻被法院裁定"蓄意殺人"。阿源被判無期徒刑。在導演開始拍攝的1998年,他已入獄服刑七年。
片子從1998年開拍,一直拍攝到2004年。歷時七年之久。一開始導演先用鄉民自行拍攝的照片與影片,和對當地鄉民的採訪,描述貢寮自1989年以來反對核四建廠的大致歷史。從一開始的走街頭抗爭,到後來採取行政程序的法律攻防,都被國民黨政府以各種不合理也不合法的手段壓制。貢寮鄉1萬4000名左右的居民,有1500人參與當地的自救會。抗爭,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抗爭的對象從一開始的台電公司,到後來的行政院與立法院,再訴訟至監察院。每每耗費大批人力前往台北發聲。但他們等了又等,連當地居民賴以為生的漁業權都被漁業署收走了,政府卻還是甚麼回應都沒有。就這樣,十年。
2000年台灣第一次的政黨輪替,民進黨的候選人陳水扁當選總統。陳水扁當選前曾與貢寮鄉簽署政治承諾書,承諾當選後一定廢除核四的興建。而貢寮鄉陳水扁的支持率是全國第三高,僅次於陳水扁與吳淑珍的家鄉。陳水扁的當選使貢寮鄉民欣喜若狂,想著他們抗爭這十年來的目標,終於要達成了。
但陳水扁在使用行政權短暫的使核四停建後,又被立法院占多數的國民黨否決,核四續建。貢寮鄉民,又繼續他們早已習慣的抗爭生活。
紀錄片的高潮,是在2002年1月,當年因意外導致保警死亡的阿源,11年來第一次服外役監放假。入監十一年,他第一次放假時先到的地方,不是他自己的家,而是他入獄的原點--貢寮鄉。
貢寮鄉民將福隆火車站擠得滿滿的,大多攜家帶眷。家中老的小的都來了。當阿源出現在車站剪票口,不知怎麼地,我竟然開始落淚。
我原本沒想到紀錄片竟然會拍攝到阿源出獄的時候,這令我非常驚訝。而隨著紀錄片,我似乎也與鄉民一起經歷了他們的抗爭史,嚐到核四興建對他們生活的影響,和成為他們生命一部分的的抗爭運動。那有一種生活感,因為這不是電影,這裡面沒有任何一個字是刻意編造的,而是作者以長達七年的時間跟著這些鄉民拍攝,參與他們的活動,深入他們的生活。隨著那些鏡頭,我好似也感受到鄉民對阿源的虧欠,感受到對阿源猶如自己家人般掛心的心情。於是當阿源出現在剪票口,我與當時激動的鄉民們一般,眼淚瞬間流了下來。
負責去接阿源的人幫阿源一一介紹:這是某某某,這是某某某。幾位當時的核心幹部,激動的與阿源擁抱,老淚粽橫,泣不成聲。其餘的人則在旁默默的擦著眼淚。我也默默的擦著眼淚,但總覺得,跟他們比起來,跟他們十多年的苦痛比起來,我的眼淚真是太廉價,太廉價了。
大家請阿源說話,阿源原是個士官班長,恐怕也沒讀過甚麼書,見過甚麼大場面,話不太會說。但他每說一句,我的眼淚就越流越多。他說:
十幾年前,咱為了反核,大家打拼。但是走來這十幾年,雖然我為了咱貢寮,進去裡面,算是休息啦。但是十幾年後,我出來,一樣希望各位鄉親不要放棄,大家繼續打拼努力。也感謝你們這十幾年來的疼惜、關心、照顧,我才有辦法再回來咱貢寮這裡。言詞比較笨拙,但是我很誠懇,在這裡向各位鄉親父老鞠躬多謝。
這就是他的演講全文。不是甚麼文情並茂的講詞,也並不怎麼慷慨激昂。演說時而被他的哽咽中斷,時而結結巴巴。但聽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眼裡泛著淚光。包括涕淚縱橫的我自己。
多年後,我終於了解,我姐的好友,為什麼會在吹著微涼晚風的仲夏夜晚,泣不成聲。
本片結束
紀錄片在2004年結束拍攝。2004年,核四依舊繼續興建。貢寮鄉民或許終究是失敗了,但他們這十多年來的抗爭,至少,如同作者所說的:將來即使政黨輪替,也絕對不會再有一個政府,敢興建下一個核電廠了。
小結
我向來對於核四議題沒有太大的關心,而且貢寮鄉民的抗爭,長久以來還是一直被視為所謂的鄰避運動(not in my backyard:意旨在建哪裡都好,但就是不要建在我家旁邊的地方型抗議行動)。但在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我深切的感受到,所謂的not in my backyard的諷刺說法,其實只不過是那些冷漠知識分子的開脫之詞。
哪裡才是我的"鄰",才是我的backyard?該如何界定所謂的鄰和backyard?當某些人受到不公平不正義的對待的時候,你藏起你的良心,然後說他們的訴求只不過是not in my backyard而已。那你其實是在說:It's none of my business!
好吧,即使你要說It's none of my business!也是你的自由,但我想,我將永遠不會同意你。
勘誤一下
回覆刪除鄰避情結(Not In My Backyard,NIMBY)
迎臂效應(Yes In My Backyard,YIMBY)
翻譯本來就隨個人的
回覆刪除這是在台灣的好處與壞處(聽說日本的譯名是由國家統一規定)
所以沒有所謂勘誤的問題
p.s.你翻的詩有所謂勘誤問題嗎?
那是因為我查到的資料都出現鄰避而不是避鄰
回覆刪除學術用語本來就是約定俗成
跟詩本來就不一樣
喔好啦
算了
您繼續寫吧
不打擾了
我誤會了
回覆刪除本來以為你是要指
不是
鄰避運動
而是
鄰避情結
沒想到我打錯的是避鄰,不過我一開始知道這名詞就一直以為是避鄰說
誤會一堆=.=
不過如果學術上來用的話還是改成鄰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