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承先起後,左翼卻繼續缺席的台灣歷史--讀《台共黨人的悲歌》有感

最近讀完了藍博洲的《台共黨人的悲歌》,以戰後中國共產黨派來台灣進行共產黨革命的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委員兼武裝部長張志忠(本名張梗,台灣嘉義人)一家三口的故事做為主軸。而故事的進行自然會對當時戰後動盪的台灣社會進行描繪。

張志忠這個所謂的「匪諜」相關的歷史,長年被密封在白色恐怖的檔案中,我們不得而知是理所當然。但對於大歷史背景知識的幾乎空白,卻也讓我覺得心虛。

固然,從小接受的黨國教育,無論歷史或地理,都還是以舊中國的版圖以及國民黨撤退來台的單一視角,加以除了吹捧「經濟奇蹟」之外幾乎闕如的台灣戰後史,使我對台灣這一百年來的歷史了解蒼白得可以。而在我讀社會所之後,開始接觸較多元的知識,甚至社會運動的歷史後,卻發現幾乎所有人談起所謂的社會運動,大多的起點也頂多是1980年代的「黨外」,多通稱所謂的「台灣民主化」。起自約80年代,解嚴、六四、野百合、阿扁選上台北市長、總統直選、政黨輪替。新的「史觀」幾乎從1980年代才開始。

但1980年代之前呢?長達三十年以上的白色恐怖的台灣史呢?讓我有印象的除了官版的韓戰、美援、中美斷交退出聯合國之外,頂多就是二二八以及很晚近才知道的鄉土文學論戰。其中無論是白色恐怖時期被刻意打壓的,或是所謂民主化之後刻意被忽略,卻幾乎都使台灣左翼相關運動的歷史在官方或非官方的紀錄中呈現空白。

所以在閱讀《台共黨人的悲歌》時,我不僅僅是讀到張志忠一家人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悲劇,還多了解當時國民黨撤退到台灣時,確實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期待著中國共產黨的接收,以及二二八事件時人民行動背後的複雜成因,最少有一部分是左翼武裝行動的事實。

只是非官方的主流論述,總還只是為在白色恐怖後期的台獨政治犯平反,無論是二二八、白色恐怖、甚至是近年的廢死行動,談的多只是「冤獄」以及主張台獨的言論自由不應被打壓。但談到政治犯,這些非官方的主流論述卻幾乎不曾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左翼運動者平反。他們會說某些人被誣賴成共產黨,是冤獄,也會說主張台獨不應成為政治打壓的對象。但當時台灣那麼多的無論是國際共產主義的、日共、台共、中共的左翼活動,被國民黨「消滅」的那些「共匪」,確確實實在進行的是如他們自己所宣稱的左翼運動,他們入獄的理由並沒有被捏造,但卻幾乎沒有看到為他們平反的論述。這些論述中,「冤獄」只包含了台獨份子以及其他可能威脅政府的自由主義者、民主主義的追尋者,但沒有左翼運動者;換言之,因左翼運動而被白色恐怖肅清的,並非「冤獄」。

我不會太輕易的為張志忠的槍決,以及當時一同活動的直屬於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活動平反,畢竟武裝顛覆當權者的實作就是紮紮實實的鬥爭,鬥爭失敗的結果確實得承擔。但並非所有台灣的左翼運動都直接與這些人連結,特別在張志忠等人遭槍決後,台灣左翼運動已經很少與中共有直接的組織關係,但因白色恐怖而入獄的所謂匪諜還是數以萬計。從非官方主流論述的角度來看,這些人未必都是「冤獄」--如果他們確實因主張共產主義而受害的話。甚而在2006年,為補償白色恐怖時期受害者設立的《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第八條第二款中,明訂真正的「匪諜」和「共產黨員」不能得到補償。

白色恐怖是為了對付在國內主張不同政治經濟體制的中國共產黨而起,這是白色恐怖的核心。若我們的「轉型正義」平反的對象,只是因此被無辜牽連的「冤獄」對象,而非那些所謂真正的「匪諜」或共產黨員。那所謂的轉型正義,以及對白色恐怖的檢討,恐怕都很難真正達成。若我們繼續主動或被動的,讓台灣左翼運動的歷史在官方甚至非官方的主流論述中缺席,繼續讓台灣的左翼歷史成為各方刻意忽略的空白,那恐怕所謂的轉型正義、白色恐怖平反,以至於台灣歷史的書寫,也就只能因此繼續蒼白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