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你好嗎?貢寮>與<海角七號>(上)

這兩片並沒有什麼關連性,放在一起寫只是因為看得時間點接近而已....然後希望不要寫太長.....


海角七號

(圖片偷自海角七號官網,導演請不要告我謝謝)

聽說票房非常好,好到引起很多討論,甚至引起許多論戰(要紅才會有人戰,這是不變的道理)。就國片市場來說這無論如何是件好事,畢竟這是一部本土電影(好啦聽說發行公司是迪士尼,但最少是國片)。這些年來國片市場的萎靡是不用多太多說明的,這部電影算是給國片市場打了一個非常強效的強心針。

我不常看電影,不論是國片或是好萊塢,商業片或是藝術片.總之我不是個非常愛看電影的人。雖然我也有一些很愛的電影,但電影對我來說,就是一種藝術的表現方式,一種敘事的方式。就像世上多如繁星的表現方式一樣,能夠打動你的其實並不多。就我曾經看過的電影來說,能打動我的比例更少,所以我並不熱衷於電影這項藝術活動。

之所以要說那麼多,是要為我接下來要講的話打預防針.....簡單來說就是:我是個外行人,所以我的評論可以當成賽,不開心也不要理我就是了。




我個人覺得這部電影之所以在台灣票房賣得很好的最關鍵原因是:親切。

過去台灣的電影,或說國片好了,總是喜歡那種曲高和寡的風格。電影不是討論沉重的議題,就是拍成根本看不懂的形式,然後賣不好就嚷嚷著說民眾藝術素養不夠芸芸。(真的有喔,蔡明亮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天邊一朵雲要不是有那種接近A片的鏡頭的話,想也知道才不會有那還可以的票房勒)雖然常常說在國外拿了甚麼了不起的獎,但是總覺得那不是拍給台灣人看的電影。他們好像只是為了參展而拍電影的感覺,在向外國人說台灣或中國的故事。李安的片子可能是唯一不那麼做的國片,而他的片子也都不是台灣投資的就是。

所以台灣的票房不好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你一邊拍著不打算給台灣人看的電影,然後一邊嚷嚷著台灣人不看你的片子。當然我不是說所有國片的導演都是這麼想的,但有幾個指標性的導演我想確實是這麼做的。然後接下來的就是一陣非常長的國片冰河時期。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台灣電影在2006年的票房只佔台灣電影市場的1.62%。真的是冰到不行阿~~

所以我說,海角七號的成功,就在於他是一部真正拍給台灣人看的電影。裡面的對白,使用的俚語,討論的議題,無一不是道道地地台灣人才會理解並且關心的。那些是幾乎無法翻譯,就算翻譯也不太可能譯的好的,帶有非常深的文化意涵的內容。

對於電影本身的架構啦,設計啦甚麼的,就算我不是甚麼專業的影評或影迷,我都知道這部電影還是有一些缺點,並不完美,也不是不能被批判與檢視。但我想他那親切的態度,才是打動這麼多人的原因。那些高高在上的藝術電影,不僅沒有打算拍給一般大眾觀賞,甚至或許根本沒有打算要拍給"台灣人"觀賞。用那種驕傲的態度拍出來的片子,別人不願去看,導演還會惱羞成怒的說台灣人沒有藝術素養,真是件滿好笑的事情。

簡之,無論你想要說甚麼,是甚麼了不起的大道理也好,是街坊鄰居的八卦也好,總要讓人家對你感覺良好嘛~用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在說話,再怎麼偉大的內容都沒人要聽的。

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溝通",電影不就是想對人說話嗎?然後也希望獲得看的人的回應嗎?溝通的起點是讓人願意聽你說吧。你總不能把人逼進戲院看你的電影,總是要讓人感覺你願意與他溝通,然後願意講他聽得懂的話。那才是溝通的第一步吧。

當你不說話,請不要期待誰懂你想甚麼,那是永遠無法兌現的期待。而當你要說話時,請用別人懂得的話語,那是一種尊重,當你不尊重與你對話的人時,要人們如何喜愛與你溝通呢?




阿靠杯
我本來要寫兩篇的,現在又寫太多了
下次再寫<你好嗎?貢寮>
(迷之聲)那你幹嘛不用兩個分開的題目就好=.=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沙特曾經提問文學[為什麼寫][為誰寫][寫什麼]這些基本立場
把這些基本立場都搞清楚了以後
然後才有[怎麼寫](也就是藝術性或技巧)的問題
拍電影也是一樣,搞藝術性並沒有不對
不對的是為了搞藝術而搞到讓人看了你的作品
而對你的基本立場發生理解上的困難的時候
代價就是沒有人有興趣討論你的東西

"當你不說話,請不要期待誰懂你想甚麼,那是永遠無法兌現的期待。而當你要說話時,請用別人懂得的話語,那是一種尊重,當你不尊重與你對話的人時,要人們如何喜愛與你溝通呢?"
你說得很好,我也同意,但反過來說
當別人願意跟你說話時
你也得先試著專注一點去觀察對方
聆聽對方在說什麼吧
那也是一種尊重
不能因為不理解就否定他
然後一昧要求對方用你可以理解的或可以接受的方式(甚至是價值觀)跟你說話
那不叫溝通
那叫自大
真正的溝通能讓彼此把心打開
自大只會讓人寧願對你把心關上
也不願意再跟你溝通
然後我真想說這是我從你身上觀察到的感想
不過想到我自己常常講話讓你聽不懂
只有少數人能懂我在說什麼
所以我也沒什麼資格說你
哈哈

Willie 提到...

1.不對的地方在於他們設定的觀眾,如果不是那些票房觀眾,那他們就不應該期待不是他們設定的觀眾也欣賞他們的作品.

這本來就沒有對錯的問題,而是請不要期待你沒有努力付出誠意的部分.

2.對於你的提醒我真的是非常的感謝.如果沒有像你這樣的提醒,那些批判很容易流於情感宣洩而失去價值.

當然,是說話的人不夠尊重聽者,還是聽者不夠用心,其實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答案.這簡直像在左派和右派之間取得平衡一般困難,也從沒有人成功過.

但不論自己是當個聽者還是說者,最少都需要不斷反覆這樣的反省.

匿名 提到...

"這本來就沒有對錯的問題,而是請不要期待你沒有努力付出誠意的部分."
有句話叫技巧考驗真誠
詩人龐德是如此
小說家王文興的態度也是如此
對這樣的創作者而言
生產作品本身
就已經是他們盡其所能付出誠意的最大努力了
我說個自己遇到的經驗
我有次去看吳米森的松鼠自殺事件
電影放映完後吳米森出席座談
有個小女生問導演:導演這部電影在演什麼?可不可以請你說明一下?
吳米森聽了以後
說他感到非常傷心
他沒再說什麼
只是請她試試再回去看這部電影

我想說的是
那些要求大眾具有跟他們同等的藝術品味的創作者也許唱高調
但卻不能否認他們在追求藝術之外尚且具有的社會改造意識
即使他們進行改造的態度是多麼拙劣或是驕傲
寬容看待會比互相批評攻擊好很多

又要字詞驗證了
真煩我老花眼一直打錯

Willie 提到...

1.我在想這個討論串是不是太長了,如果還有繼續的話我會以文章的方式回應

2.我從來無意貶低他們的任何藝術創作.我也不覺得他們的創作是沒有誠意的.我非常相信那是他們嘔心瀝血的誠意之作.

我想大部分的作品是希望受人喜愛的,無論他們是否是以大眾為對象創作.

但我只是說:如果他們不是以普羅大眾為主要展演的對象,那麼他們就不應該期待普羅大眾對他們的創作反應熱烈.或許在每個創作者的內心都期待著自己的作品受到人們的賞識,但我想如果不受到賞識的時候,並不應該反過來怪罪當時的眾人吧?

我要強調的只是蔡明亮說過的那個論點:電影票房不好是觀眾水準不夠.(很抱歉我找不到當時的報導,就假設有這樣的一句話好了)

梵谷當年的畫連塊麵包都換不到,窮愁潦倒至死.我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想說當時候的人們真不懂欣賞,不懂他的畫?或許吧,所以他把他的耳朵給割了.

我不是說他們沒有抱怨的權利,但對別人不欣賞自己的創作--如果你希望你的作品在現世能夠為人接受的話,那別想以一己之力逆轉眾人的想法,而是試圖去創造更接近當時大眾的作品,而不是去批判大眾的眼光不足.

有,有許多作品或許是超越時代的,在過了當時的時代才被人了解,受人矚目.但那些超越時代的創作者為誰創作呢?跟誰比他根本不會知道的票房呢?

我想真正的創作,最需要負責的對象一定是自己.為了對自己以外對象負責的創作我想很難成為好的作品.

所以我們不如說,有些人的作品是親切的,而現在親切的作品是受人歡迎的;而有些人的作品是高孤的,現在高孤的作品是不受人歡迎的.

誰知道,會不會二十年後,蔡明亮的電影重製版上映,打破台灣國片票房紀錄甚至席捲當時的全世界.

或許我可以把驕傲兩個字去掉,改成不應該的期待與不應該的責備就好.一部令眾人喜愛的片子,就像愛情一樣,你永遠不會知道你的片子是否會受歡,就像永遠不會知道那他/她是否會愛上你.


3.去註冊一下Gmail,就不用每次都輸入註冊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