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女性主義作為起點(下)

(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是今天在政大拍到的彩虹,還滿美的,而且也符合正在寫的主題~~)(一開始先藏在建築物後面,露出短短的尾巴)


(之後就大辣辣地露出來了)

但為什麼會是"尊重"呢?

這得從我學習的性別理論開始講起.(又越講越長了,請自行斟酌要不要繼續往下看)

一般來說,要講性的問題,得先分析性的不同層面.通常這分為三個層面:

sex:
生理性別.這是最單純的生物學分類,大致上就分為雄性和雌性,還有少數的其他類(雖然我有個曾在泰國教書的朋友說,泰國的"其他類"性別佔了1/3).

gender:
社會性別.簡單來說就是,這個社會認為"男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女人"又應該是什麼樣子.

sexuality:
這是最麻煩的東西,譯法很多.我一開始接觸到的是譯成"性傾向",但最多使用的譯法是"性意識",也有人直接翻成"性",像傅科<性 史>的那個"性",事實上就是sexuality.我的理解是內在於人的那種"性"的內容,像是你喜歡異性或同性,認為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等等,通通包含在 sexuality裡.中譯法就不要太計較了.



在稍微了解這三個層次上的差異之後,其實可以了解,這三個概念是一種連動的關係.首先你一定有一個生理性別(sex),然後你在你所處的社會裡面,就會因為你的生理性別而被冠上社會性別(gender)應該有的樣子,然後這也會影響--不論你是同性戀或異性戀或是其他--你的性意識(sexuality).

既然這三個是連動關係,但同時解說起來又太過複雜,所以我就只以gender來作例子說明.

在這個社會上,特別是在更早一點的社會裡,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是:我是男生,但是我卻不喜歡男生喜歡的東西.我不喜歡逞兇鬥狠,不喜歡裝男子氣概,我喜歡躲在房間玩洋娃娃.或更甚,我喜歡穿裙子.如果只是喜歡玩洋娃娃,可能了不起被說是"娘娘腔",但如果是喜歡穿裙子,大概免不了被說有問題,腦袋秀鬥了之類的.

反過來說,女生也會遇到一樣的問題:我是女生,但我不符合社會想像的女生形象,我不喜歡穿裙子,不喜歡留頭髮,不喜歡做家事,我想有自己的事業.光是這樣就會引起許多大大小小的紛爭.可是事實上,在gender上,什麼是男生和女生應該要有的樣子,是不斷流動的,這在不同的文化,甚至在同一個文化的不同時代當中都是一直在改變的.君不見蘇格蘭男人穿裙子,楊貴妃時代的美女非得豐滿不可.都是極好的例子.這個社會對於男人和女人應該要有的樣子,應該處於社會上的位置,應該做的事情,其標準都是不斷在流動的.就像審美觀,甚至就像流行一樣,只不過變動的比較慢而已.

我還記得是國中英語課本的第二課吧?那課文的標題是"What's right today maybe wrong tomorrow".這句話真是可以不斷的被拿來使用,簡直可以成為真理了.不同文化當中,什麼是男生,什麼是女生,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相同文化裡,因為時間的不同,什麼是女生與什麼是男生也可能會有極大的落差.What's man today maybe woman tomorrow.

既然是這樣,大家為什麼要那麼計較你是不是那個"應該的樣子"呢?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每個人都有一些共同點與一些差異的地方.共通點未必是好是,差異也不一定是壞事.我們何不以寬大一點的心情接納差異,而不是只想著要排擠差異呢.

而且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世界上的人分為最少兩種類別,即男人與女人.這兩種人有一些天生生理上的差異,這些天生的差異或許會導致一些後天的差異.但總之差異是不可能避免的,無論再怎麼努力彌補,再怎麼樣用社會建構論來爭論說:怎麼樣的差異是被男性霸權建構起來要壓迫女性,而什麼樣的差異又是本質不變的.那樣的爭論,對我來說不太具有意義.差異一直都存在,自古以來即是,之後也會是.於是重點就不在於如何消除差異,如果平等的意義在於消除差異,那將徒勞無功,那是一個不可能也不應該達到的目標.反之,我們的重點應該在於如何看待差異

而如何看待差異,我認為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尊重了.我們在面對與我們不同的性別的時候,不以對待"異己"的方式來排擠或歧視,抱持著開闊的心情來面對彼此之間的差異,試圖去了解,去接近,而不是去同化或是征服.empathy中文應該叫做同理心吧,也是Weber詮釋社會學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試著用別人的角度,用不同位置的人的觀點來看待事情,那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寬容,甚至--以Weber的話來說的話,可以更接近事實.

走過女性主義

於是這就將不只是女性主義的問題了.

差異如何產生一直是女性主義者非常重視的問題,而且有些女性主義者會不斷地堅持要消除男人與女人之間的差異,如果消除不了,甚至應該要建立一個"女人國".但對我來說那都是不切實際的.

女性主義確實有其特殊性,特殊在於,女人實際上站人口的一半左右,在數量上她絕不是弱勢,但她明明確確是被歧視與欺壓的對象.這是個男性霸權的世界,用男人的眼光在寫歷史.但在本質上,女性主義所面臨的問題,與所有的:種族歧視,性向歧視,年齡歧視,身體歧視等等,都是一樣的.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始起點,通通都是差異

我還在準備考試的那一年,去旁聽林端的社會學理論,他提到:社會學家口口聲聲說著要消除不平等,但社會學某種程度上是個分類的科學,把人不斷的分類,分成男人女人,同性戀異性戀,黑人白人,西方東方.......分類的原則即是差異,而差異帶來的是不平等.當社會學家努力在對抗不平等的時候,卻又同時在製造著不平等.

所以我在想,如果我們把焦點一直放在差異,和因為差異造成的不平等上,是永遠無法解決問題的.事實上男人和女人就是不同,同性戀和異性戀就是有差異,不同膚色的人一眼即知他們的分別.於是這些問題與女性主義者遇到的問題是一樣的,差異無法消除,不論我們再怎麼努力,於是重點不在於要如何消除差異,而是如何對待差異.

女性主義式的問題,成為所有問題的根本;而面對這樣的問題的方式,也可以去面對所有其他的問題.於是對我來說,女性主義不僅在時間點上成為我社會學的起點,也在社會學意義上成為起點.尊重,成為我面對所有這些問題的第一個態度.並且我也認為,如果沒有這樣的第一步,其他更細緻的問題是不可能被解決的.

女性主義的最終目的,在於消滅女性主義

這句話是女性主義的名言,我想也是所有女性主義者追求的目標.這也適用於所有因應壓迫與歧視而生的"主義".我提出的"尊重"的概念,是達成目標所追求的第一步,並且我相信造成這些主義興起的原因,也是因為沒有把尊重這件事情做好.

這中間當然有很多的問題,有平等到底是什麼的問題,又有自由與平等之間的緊張關係的問題.我目前並沒有能力解決,我只是提出這樣的第一步,並寫相信這樣的第一步是一個正確的方向,至於接下來該怎麼做?我想我人生還長的很,還有時間仔細思量.

很可惜很多人不認為社會學的最終目的,是要消弭所有的不公不義,而是有許多其他的意涵,不然的話我也很想喊一句:社會學的最終目的,在於消滅社會學.好像很有魄力的樣子,哈~

(這真的是太超過了~~這兩篇竟然多達五千多字,很想給有看完的人再次致敬一下,不過前面有彩虹圖給大家欣賞,這次就不給致敬圖了)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你說的沒錯,通常會分幾個層面談:sex、gender、sexuality。我所知道在酷兒理論的領域他們會再談「性別認同」。sexuality指的是性慾望跟性需求的對象,所以有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不分(有人認為自己是「不分」)等類別,而性別認別則是指你認不認同你的性別(在父權社會的常規下,生理男性必須認同他是一個「具有陽剛氣質男人」,而且不會想改變自己的性別),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會特別重視變(扮)裝者和變性者的原因。他們認為,男人和女人都只是一種空的概念,每一個人都可以是男是女,性別根本就是「做出來的」,很後現代的想法...說到這個,女性影展裡面有一個女性自拍的單元,「自拍天后」Cindy Sherman經常變裝扮演各種角色,就透露了這種意涵:性別其實是做出來的。
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這麼後現代的想法,這些人是比較重視女性情慾和身體的一群女性主義者,但你也知道,並不是所有女性主義者都重視這個部分,我比較有興趣的應該也是這個部分吧(釐清中)...以上是沒頭沒尾的回應,我把文章看完了耶,請向我致敬!XDDD

Willie 提到...

向大姐致敬!!
太感動了,終於有人回應了,雖然這兩篇真的寫的太長立論也不夠嚴謹.

其實我比較傾向於所謂"性別是做出來的"這樣的概念.所以我並不介意誰是男同志,女同志,酷兒或是異性戀什麼的.那只是一種分類的身分,而我們不可能只有一種身分.在性別上我被分為男性,但在職業上我被分為學生,在年齡上被分類為青年.每個人都有許多不同的身分,太注重那些細微差異的人,經常藉由區分"我群"和"他群"來行歧視或排擠之實,我不太喜歡那種感覺.

雖然我可以理解弱勢性傾向的自我防衛感,但那種把非我族類都當成敵人的做法,我相信不可能會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的.

不過也當然,造成他們會這麼做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們的社會不能夠寬容的接受他們.

所以其實我的想法是幾乎最後現代的,最少以性別這一塊來說.我覺得gender絕大部分是"作"出來的,所以不需要有任何明確的定義與界線.最好是沒有任何足以預設誰是某個性別或性傾向的標準,但光是社會學就不斷在建立這種標準了=.=

anyway, zero果然是打算研究這個的,講起性別真有說服力.希望研究問題早點生出來阿~~

再次為您看完這兩篇致敬!!